古生物學家的寶藏 – 恐龍糞便化石
刊登日期: 2022年10月14日
你可能認識恐龍骨骼化石,但你見過恐龍糞便的化石嗎?糞便亦可成為化石,並保存至億年後的今日?對古生物學家而言,它們可是超級寶藏!
掠食性恐龍糞石,推斷是屬於暴龍(化石真品)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八大.尋龍記」展品)
恐龍糞便化石,簡稱恐龍糞石。恐龍糞石能幫助我們細緻地描繪出億年前的景象,包括當時環境的溫度,恐龍的行為、進食習慣、消化模式,以及生物之間的生態關係與演化。例如古生物學家便透過分析糞便化石,推斷出部分恐龍為了能快速進食,將腐木連同生活其中的昆蟲一併吞下。古生物學家亦曾發現恐龍糞石上有蜣螂挖洞的痕跡,顯示了恐龍與蜣螂兩者在生態中的關係。
在研究糞石時,古生物學家會將化石糞便切成薄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亦會為化石進行化學和同位素分析,以了解其主人的生活環境和習性。為了保存珍貴的恐龍糞便化石,現時古生物學家多利用非破壞性的技術如電腦斷層掃描為困於糞便化石中的物體進行三維重建,例如透過此技術還原昆蟲碎片、植物碎片、碎骨的形狀,以了解恐龍的進食習慣。
按道理,恐龍一生中均排出無數糞便,但骸骨卻只有一副,為甚麼骨骼化石比糞便化石更為常見?因為骨頭較為堅硬,即使遺體曾遭其他生物咬食或被雨水沖刷,仍能在適合的環境下成為化石,但糞便比較軟塌,使它們比骨頭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遭到完全破壞。
與植食性動物的糞便相比,掠食性動物的糞便更容易成為化石,因為牠們的食物以細小的動物與肉類為主,所以糞便中含有豐富的鈣同磷,有利糞便礦化,成為化石﹔而植食性動物的糞便多為植物纖維,須依賴微生物將礦物質沉澱出來。古生物學家會從地質年代、化石糞便內的組成物質、形狀估計其主人的身份。如果化石糞便有較大的體積,鈣與磷的成分高,又有不少動物的骨頭,便可推斷出主人為體形龐大的掠食性恐龍。在多數情況下,古生物學家亦難以辨認出化石糞便主人的確實物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