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ScM-2022/js
/HKScM-2022/css
/HKScM-2022/images
/tc/web/scm
link link link link
香港科學館
  • 認識我們
  • 參觀
  • 展覽
  • 活動
  • 在線探索
LanguageEN繁簡
  • EN
  • 繁
  • 簡
Thu, 12 May 2022 18:45:36 +0800
館長隨筆

與頌缽共鳴
2023年9月21日

近年聲音療法大行其道,據說頌缽所發出的聲音能使聽眾處於冥想狀態,從而達至減壓、放鬆的效果。

要演奏頌缽,必須敲擊缽或用槌子摩擦缽的邊緣,產生振動,繼而變成我們聽到的聲音。頌缽的大小、厚度、材質,以及敲擊所用的槌子也會影響發出的音調。若在缽中加水,會降低頌缽振動的頻率,從而產生更深沉、更持久的聲音。

Video courtesy of John Bus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MIT

有時你會見到當演奏者繼續擦拭頌缽邊緣時,頌缽聲音會愈來愈大,並且水花四濺,其實這是與共振現象有關。

所有物件都有它的自然頻率,當摩擦的頻率接近頌缽的自然頻率時,便會產生共振,使頌缽振幅大增而產生更大的聲音。另外,若缽中有水,隨着頌缽振動發聲,其邊緣開始改變形狀,在略帶橢圓形的形狀之間來回轉換,使能量傳到水中產生波浪,當摩擦的頻率接近加了水的頌缽的自然頻率時,便會達到共振,激發駐波模式,這種現象稱為法拉第波。水波的圖案會隨着振動頻率增加而變得複雜,當振幅繼續增加,超過臨界點時便會濺出水花。

    
    
Video courtesy of John Bus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MIT

這種水波現象令人著迷,甚至有研究專門記錄及計算如何做出特定圖案。你又能否想到在日常生活見到的其他共振現象或法拉第波呢?



Terwagne TSB ejection drop 當持續擦拭頌缽邊緣,頌缽中的水會濺出水花。
Image courtesy of John W. M. Bush, Dept. of Mathematics, MIT.

    
faradaydrop6c-highrez 法拉第波在不同的液體中有不同的表現,相片顯示由矽油所形成的彈跳液滴。
Image courtesy of John W. M. Bush, Dept. of Mathematics, MIT.
    
faradaydrop6c-highrez
在不同顏色的光線照明下,水面的法拉第波變得清晰可見。
Image courtesy of John W. M. Bush, Dept. of Mathematics, MIT.
香港科學館
追蹤我們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訂閱「香港科學館e-通訊」
地址
香港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
 
  • 聯絡我們
  • 下載區
  • 香港政府一站通
  • 香港太空館
  • 科學推廣組
  • 康文署
  • 康文署電子雜誌
  • 康文署博物館
  • 康⽂署寓樂頻道
  • 康⽂ +++
  • 粵港澳文旅資訊網
© 2025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版權所有
  • 私隱政策
  • 重要告示
  • 網頁指南
最後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