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ScM-2022/js
/HKScM-2022/css
/HKScM-2022/images
/tc/web/scm
link link link link
香港科學館
  • 認識我們
  • 參觀
  • 展覽
  • 活動
  • 在線探索
LanguageEN繁簡
  • EN
  • 繁
  • 簡
科學講座
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
STEAM教育公開講座

本講座系列旨在推動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以及讓學生認識與STEAM相關課題的最新發展。

講座一 (已完結)
區塊鏈技術背後的科學


23.10.2024(星期三)
下午3:00-4:15

區文浩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教授及副系主任)

區塊鏈技術是一項具有突破性的創新,不僅是加密貨幣的基礎,應用範圍還遠超於此。本講座將介紹區塊鏈的基本原理,解釋其設計理論,以及確保其安全性和功能的關鍵要素。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區塊鏈,並比較各種區塊鏈平台。講座還將重點介紹區塊鏈技術在金融、供應鏈管理等各個領域的實際應用,展示其對各行業的變革潛力。通過瞭解區塊鏈背後的科學,學生將加深了解其在「數字未來」中的作用和所帶來的機遇。

語言:粵語

講座重温:請按此


講座二 (已完結)
精神健康與用藥安全

6.11.2024(星期三)
下午3:00-4:15

陳慧賢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本科教育—醫療衞生科學)藥理及藥劑學系教授)

現今社會普遍認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但並未廣泛知道「精神健康急救」在人們遇到危機時提供支持的作用。是次講座將討論精神治療計劃中的藥物依從性,以及個人可能面臨的挑戰。此外,還探討長效藥物治療作為一種治療選項的影響,認識如何運用大數據進行以人口為基礎的藥物安全與有效性研究。

語言:粵語

講座三 (已完結)
激光 X AI :重新探索生物醫學世界

27.11.2024(星期三)
下午3:00-4:15

謝堅文教授(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教授及生物醫學工程課程總監)

在過去的十年裡,顯微鏡技術迅速發展,其應用範圍不僅包括生物化學研究,還成功應用於各種臨床醫學診斷領域。是次講座將介紹香港大學在生物醫學顯微鏡技術研究方面最近取得的各項突破。當中包括一種比現有尖端技術快百倍的超高速顯微鏡,能夠捕捉活體腦部神經元在毫秒內閃現的電脈訊號;此技術還能與人工智能(AI)結合,用於癌症診斷,能夠快速有效地區分罕見的癌細胞,即使它們藏身在億萬正常血液細胞中也無所遁形。

語言:粵語

講座重温:請按此


講座四 (已完結)
利用非抗生素策略治療細菌感染

11.12.2024(星期三)
下午3:00-4:15

楊偉國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教授)

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關注的問題,科學家正在探索採用非抗生素治療方案來替代傳統抗生素治療。本講座將探討採用納米技術研發的納米抗菌粒子作為治療細菌感染的可行方法。特別是一些對外源刺激產生反應和擁有獨特抗菌特性的納米抗菌粒子,能夠提升治療的精確度和效果。講座將介紹不同種類的納米抗菌粒子及其抗菌機制,特別是一些針對抗生素無效的多重耐藥性病原體的納米抗菌粒子。此外,亦會討論納米抗菌粒子在臨床治療中遇到的挑戰。

語言:粵語

講座重温:請按此


講座五 (已完結)
改革糧食系統以應對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

18.12.2024 (星期三)
下午3:00-4:15

戴沛權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

現代農業是導致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的主因之一。糧食生產的各個階段都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而肥料和動物排泄物釋放的含氮化合物也會污染空氣和水源。是次講座將探討如何借鑑古代可持續耕作方式,並結合現今科技,來解決上述問題。同時,透過調整飲食、減少肉類消耗以確保糧食安全、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的穩定,並致力實現包括零飢餓(SDG 2)、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3)、氣候行動(SDG 13)及陸地生物(SDG 15)等多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語言:粵語

講座重温:請按此

講座六 (已完結)
香港的宇宙之窗

22.1.2025 (星期三)
下午3:00-4:15

李華白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

你知道全球只有三座直徑超過10米的亞毫米波望遠鏡嗎?而其中格陵蘭望遠鏡(GLT)上的天文相機,名為Remote Observing from Greenland (ROGer),正是由香港科學家建造的!這台天文相機不僅確保了香港的天文學家們擁有更長的觀測時間,更是香港的第一台專業天文儀器。透過這台天文相機,人們將有機會探索從古代星系和銀河系恆星的形成到超新星遺跡的各種令人驚嘆的天文現象。ROGer具有一項特殊的功能,可以探測數千光年外的銀河磁場。是次講座將介紹ROGer如何協助探索宇宙的奧秘。

語言:普通話輔以英語

講座重温:請按此


講座七 (已完結)
深空探索

12.2.2025 (星期三)
下午3:00-4:15

容啟亮教授、工程師,BBS (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及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

何謂「深空」?「深空」一般是指地球以外的星體和宇宙空間。本講座將討論為何要探索深空,並介紹香港理工大學過去參與的國家深空探測任務,以及最近參與的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任務──嫦娥六號。講者將探討月球潛在的資源及其勘探工程的技術和挑戰,同時分享嫦娥六號中「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如何透過創新方案成功解決挑戰的故事。

語言:粵語

講座重温:請按此


 

 
地點
香港科學館一樓演講廳
學校參與

此講座系列專為學校而設,學校可報名預留座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報名方法

 
公眾參與

如有剩餘名額,講座會開放予公眾人士即場入座。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查詢

☎ +852 2731 5442
✉ info@jnfschk.org

檢視所有活動
香港科學館
追蹤我們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訂閱「香港科學館e-通訊」
地址
香港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
 
  • 聯絡我們
  • 下載區
  • 香港政府一站通
  • 香港太空館
  • 科學推廣組
  • 康文署
  • 康文署電子雜誌
  • 康文署博物館
  • 康⽂署寓樂頻道
  • 康⽂ +++
  • 粵港澳文旅資訊網
© 2025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版權所有
  • 私隱政策
  • 重要告示
  • 網頁指南
最後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