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ScM-2022/js
/HKScM-2022/css
/HKScM-2022/images
/sc/web/scm
link link link link
香港科学馆
  • 认识我们
  • 参观
  • 展览
  • 活动
  • 在线探索
LanguageEN繁簡
  • EN
  • 繁
  • 簡
Thu, 12 May 2022 18:45:36 +0800
馆长随笔

巨型动物群:恐龙时代后的巨兽
刊登日期: 2025年2月18日

提到史前世界,大家会想起什么?大部分人会想到恐龙,这种生活于2.51亿至6,600万年前既强壮又凶猛的中生代明星。但除了恐龙外,地球上其实还存在过其他令人惊叹的古生物。

当恐龙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第五次大灭绝)中消亡后,世界随即开启了一个属于「巨型动物群」的新时代。巨型动物群是指体重超过44公斤的大型动物,其中有些看起来像现代动物的放大版。如高达3米的恐鸟、长超过10米的巨齿鲨和毛茸茸的猛犸象就是当中为人熟悉的例子。

哺乳动物的崛起 
已知最早的哺乳动物能追溯至距今2.25至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与恐龙出现的时间相约。

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个头细小,体型大概介乎老鼠和獾类之间。由于恐龙是当时的顶级捕食者,令哺乳动物在「长大」的过程中受到不少掣肘。在非鸟翼类恐龙灭绝后,新生代时期的哺乳动物演化出各式各样的形态及体型,填补了留下的生态空缺。因此,新生代亦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在约3,390至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大部分哺乳动物仍然维持着细小的躯体,但庞大的巨犀是个例外,它的体长能超过8米,体重可等同五只大象那般重,这硕大的犀牛无疑于当时鹤立鸡群,亦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

大型哺乳动物随着时间慢慢出现,当中包括现代猫科的远亲如剑齿虎,此外还有大角鹿和巨型短面袋鼠等庞然大物。

哺乳动物为什么会长得如此巨大?科学家认为,在导致恐龙消失的大灭绝事件之后,哺乳动物逐渐演化以填补腾出的生态位。由于不用再与恐龙竞争,哺乳动物得以演化出各种不同的体型、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有一种假说认为,哺乳动物与植物共同演化。在第五次大灭绝后,开花植物和草类的多样性显著提升。这或许造就了新的生态机遇和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从而推动哺乳动物演化成各式各样的大型物种,并使它们各自适应特定的栖息地。

然而,只凭化石记录推断已灭绝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十分具挑战性,因此,要找到植物与巨型动物群共同演化的有力证据仍有一定难度。

消失的巨兽 
在距今约12,000至11,000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许多巨型动物都灭绝了。科学家仍在努力理解导致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部分人认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它们的食物来源,或者人类的过度狩猎可能令这些庞然大物消失于世。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已灭绝巨兽的许多细小的亲缘物种却幸存下来,并繁衍生息至今。这表明,体型大小可能是影响它们生存和演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今天,我们仍与某些大型动物共存,例如大象、科莫多龙和鸵鸟等。你认为它们为什么能够存活下来,而其他却灭绝了呢?

香港科学馆
追踪我们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订阅「香港科学馆e-通讯」
地址
香港九龙尖沙咀东部科学馆道二号
 
  • 联络我们
  • 下载区
  • 香港政府一站通
  • 香港太空馆
  • 科学推广组
  • 康文署
  • 康文署电子杂志
  • 康文署博物馆
  • 康⽂署寓乐频道
  • 康⽂ +++
  • 粤港澳文旅资讯网
© 2025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版权所有
  • 私隐政策
  • 重要告示
  • 网页指南
最后更新日期: